近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江苏通付盾科技有限公司针对金融隐私保护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完成了《金融隐私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报告称,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推动金融产业创新、增加便民性、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金融用户隐私保护带来了新风险与新挑战。特别是近些年金融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频频发生。为此,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从法律、监管、技术防护等多个方面加强金融用户隐私保护。
报告指出,伴随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依托网络平台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等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通过网络进行金融活动的用户增长迅速,2020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9.04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1亿;网络支付用户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1.68亿。
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识别、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金融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为用户提供了便捷高质量服务。新技术在推动金融产业创新、增加便民性、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金融用户隐私保护带来了新风险与新挑战。近些年金融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频频发生,不但直接损害金融用户的利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甚至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78.2%的网民的个人身份信息、63.4%的网民的网络金融交易记录曾被泄露过。近年来,每年发生金融隐私泄露事件大约以35%的速度在增长。主要包括:银行数据泄露、保险数据泄露、其他平台金融数据泄露、网贷业务及大数据风控乱象。
报告认为,导致金融隐私数据频频泄露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法律法规层面,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金融隐私保护法律法规,而且现有法律法规流于原则性保护;二是市场层面,金融隐私信息背后存在着黑色利益产业链。不法分子为了牟利,建立起了完整的用户信息非法交易的黑色产业链条;三是技术层面,大量新技术、新应用,给金融隐私的保护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挑战;四是企业经营层面,对隐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报告称,金融用户隐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确保金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备金融隐私安全保护的法律体系;严密金融隐私保护的技术防护措施;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金融隐私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完善金融隐私保护监管体系;依法整治金融隐私信息交易背后的黑色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