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电视(BON)董事长顾宜凡北京的办公室里,挂着他与江泽民主席以及夫人王冶平的合影。这自然使人想起,顾宜凡的祖父顾毓琇老先生与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亦师亦友的关系。
蓝海电视(BON)董事长顾宜凡北京的办公室里,挂着他与江泽民主席以及夫人王冶平的合影。这自然使人想起,顾宜凡的祖父顾毓琇老先生与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亦师亦友的关系。
“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不玩麻将,偶尔所谓的‘鬼混’就是去唱唱歌,在别人看来可能会是很枯燥的一个人生。”受祖父许多方面影响很大的顾宜凡坦言,“从小就有压力,一个人怎么样才能活得有价值?”
生活虽然“平淡”,但顾宜凡的人生绝不是“无奇”:上世纪80年代,他怀着电影梦到了大洋彼岸,在海外闯荡了20多年,走过20多个国家,拿下工程、管理、新闻三个硕士学位,跻身美国主流社会。顾宜凡发现了一个创业的蓝海,那就是西方对中国的无知:从《让世界了解你》开始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获得风险投资的“蓝海电视”制作在中国、市场在北美,顾宜凡要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
六个学位,事业和追求的见证
“清华EMBA是我的最后一个学位”,当过主持人的顾宜凡,第一眼给人的印象就是年轻,相当地年轻。
接过顾宜凡的名片,上面的6个学位会让你费一阵子心思研究,这里面有中国的、有美国的,从学士到博士,从控制工程到新闻、传播,跨度很大,包括MBA与EMBA,也是一洋一中,可谓应有尽有。
其实,学位的变化是顾宜凡事业的一个缩影。因为追逐自己的电影梦而开始留学生涯,到最终“海归”开拓蓝海电视的事业:6个学位是他事业和追求的见证。
“我那时是一个文学青年,就是想去美国学电影。”顾宜凡在1980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留校一年后做出留学决定。之所以去美国,动机很单纯,顾宜凡对大学读的自动控制专业兴趣不大,他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到了美国,顾宜凡才算开了眼界,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学电影其实是不现实的事情。第一,他没有一点儿西方文化积淀;第二,在语言上过不了关。最重要的是自己没有财力支付读电影专业的昂贵学费。但如果学自己的老本行自动控制专业,他不仅会有奖学金,而且在美国找一份工作留下也很容易。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发展的差距巨大。顾宜凡的专业(EE)被公认为是最容易留下来的专业,毕业后找工作方便,收入也比较高,接下来就是拿绿卡。
“电影的理想服务于现实。”顾宜凡开始攻读电气工程的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做软件工程师,之后在摩托罗拉找到工作。工作了多年,顾宜凡算是进入了美国的中产阶层,如果按部就班地继续下去,完全可以过稳定、舒适的生活。但是,不安于现状的心又在跳动,“想摆脱出做技术的局限,朝产品和市场管理上发展,作为一个外国人,最好是有一个MBA学位。”顾宜凡再一次为理想行动起来,攻读伊利诺大学MBA学位。1995年,顾宜凡取得学位。
回忆起这段读书的经历,顾宜凡深深地吸了口气,“花了三四年时间,见缝插针地读书。”那时他工作繁忙,经常出差。辛苦一天下班后,他还要开一个小时的车赶到学校,有时在高速路上困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就把车停到路边上睡一会儿,再上路。
虽然在美国摩托罗拉工作了近10年,但顾宜凡对影视的热爱一直都没有熄灭,“在西安交大的时候,我就是文学社的社长、校广播台编辑、播音组组长,还是很喜欢做这方面的事情。”
1999年,顾宜凡又做了个决定:离开摩托罗拉,自己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还没完,他同时还做了一个更大的决定,再读个硕士学位。此时的顾宜凡已经拥有2个硕士学位,而且也不年轻了。当祖父顾毓琇知道他所做的决定时,就对顾宜凡说:“你疯啦。”祖父一直希望他回国服务:“我不是要你来美国做美国人的。”他希望顾宜凡能跟他的朋友克莱因教授攻读经济学,以便回国后产生一些影响。克莱因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但是,顾宜凡还是坚持走他自己感兴趣的路,他认为文化交流的影响意义会更大。让顾宜凡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美国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
“那时候,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简直肤浅到让人不知怎么是好。”顾宜凡回忆说:“芝加哥有一个有名的艺术电影院,有时会放映中国的电影,《黄土地》、《霸王别姬》就是在那里看到的,每一次放中国电影我都会去看,每一次看完之后,我都是既兴奋又沮丧,兴奋的是中国的电影发展到了这个水平,电影语言的国际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但是,坐在电影院里会感到非常不舒服,美国人本来就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的,这两部影片艺术感染力那么强,展现的画面却是一个落后、愚昧的中国,它们会给美国人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印象啊。”
顾宜凡想把一个真实而现代的中国展现给美国人,因此想报考哥伦比亚大学。可是,他的一个朋友却说,印刷新闻专业确实是哥伦比亚大学好,但最好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该在纽约大学,因为纽约大学有个 Tisch电影学院是全世界最好的。顾宜凡认为要使美国人了解中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镜头的运用,直观地展现给他们。所以他就决定一定要去读个学位,要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进去之后真的是开眼界,教新闻伦理的教授是美国公民新闻运动之父,教我们新闻写作的是ABC (美国广播公司)早间新闻的主笔,教电视制作的是多届艾美奖的得主,连来做讲座的都是普利策奖和其他世界顶级新闻奖的获得者,在这里学习不是镀金,直到现在我每天的工作仍然在受益。”